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2019年1月由原交通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合并成立。目前设有智能交通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,土木工程、智能交通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硕点,交通运输、人工智能、土木水利、工程管理四个专硕点。设有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、交通工程、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四个本科专业。其中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,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.0专业、江苏省第三期品牌专业;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,并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,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。
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、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。现有教职工112人,其中专任教师93人,含教授、副教授等42人,博士化率达85%,博士生导师、硕士生导师33人。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计划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江苏省“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”第二层次培养对象、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、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0余人,以及“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”省级科研平台。
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614人、研究生205人、留学生73人,学院年均总就业率保持在97%以上,近三年升学率超30%。学院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,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,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、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、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300余项;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近300项。
学院把握新趋势,强化学科建设,在交通运输工程、土木工程、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较强的科研能力。现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81项、市厅级项目150项,出版著作10部,发表高水平论文640余篇;获国际专利7项、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;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、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、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省部级奖项30余项。专业教师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5项,江苏省教学成果奖4项,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40余人次。
学院秉承“学必期于用,用必适于地”的办学理念,坚持走校地互动、融合发展之路。学院教师积极响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战略要求,服务地方经济,近三年纵横向经费到账超5000万元。完成了高纯度碳化硅关键零部件核心制造装备的设计与研发、全自动无人扫地车抗干扰汽车雷达、智慧照明与智慧路灯、近海广域宽带协同通信系统、道路安全速度预测系统、低碳沥青路面无人摊铺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;立足南通交通需求,主持完成了城市地铁沉涝灾害安全风险管理智能知识支持技术、南通市普通国省道沥青路面养护“四新”技术应用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、南通水域环境下中小型混凝土桥梁墩柱耐久性劣化机理研究、如皋市公路及城市主干道交通安全隐患治理等项目;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、地下工程、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等领域积极服务江苏及南通企事业单位,主编及参编标准近20项。
学院设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综合实验室,拥有江苏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示范中心、智能交通综合训练中心、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平台,南通市智能交通技术重点实验室、南通市智慧土木与数字建造重点实验室、南通市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,设有无人驾驶与车路协同实验室、建筑安全物联网实训室等。实验室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,实验设备三千余台套。建设教学实践、就业或产学研合作平台50余个。
学院党委是首批全省党建工作“标杆院系”培育创建单位,两次获得全省高校“最佳党日活动”。学院连续6年获校目标考核评定结果优秀,其中5年综合得分位列全校前两名,获评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、先进基层党组织、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点、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。智能交通系教工党支部、研究生党支部先后入选全省首批和第二批党建工作“样板支部”培育建设单位。
(数据截至2025年10月)